紧接着他发布了第三个真实故事,一个癌症病人的自杀。
现场的勘察结果与不二文章中的描述别无二致。
警方正欲以自杀结案时,一份迟来的 DNA 比对结果让这个案子彻底翻转。
一切都要重新调查,而不二是唯一的知情人。
1
我负责这些案子的侦办,知道不二是从第一个案子开始。
当时我正在学习省厅下发的文件,徒弟告诉我有人自首,声称自己杀了人。
我戴上帽子,跟着徒弟见到了自首的人。
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男人,看打扮像是建筑工人。
皮肤黝黑,双手骨节粗大,一身迷彩服,脚踩黄胶鞋。
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一位老实巴交的农民工。
并且让我疑惑的是,与以往那些自首的人不同。
他的神情太平静了,甚至是木然。
丝毫没有杀人之后的紧张和惴惴不安。
我让徒弟把他带到审讯室,接下来就是了解事情的经过。
他叫张明,杀了工地的工头。
个人信息采集过程中,他全程没有表情,像个木偶。
你为什么要杀人?
听到这个问题,张明眼睛里闪着光,脸上闪过一丝愤恨和兴奋,像个活生生的人。
果然看上去老实巴交的人最不好惹,杀人了还一直兴奋着。
后来我才知道他的兴奋并不是因为杀了人。
我的工钱他已经拖欠快一年了。
就因为这,你就要杀人?
我不自觉地抬高了声调。
张明的表情恢复平静,随后笑了笑,看上去有些苦涩。
这是我一家人的救命钱。
要钱的方式有很多,为什么非要走上杀人这条绝路?
如果是二十年前,我一定不敢说这句话。
但这些年互联网发达,普法教育也在深入,张明的年纪也不算大,他不会不明白。
想到的办法用遍了,甚至我给他下跪求他,也没得到一毛钱。我只是个平头老百姓,斗不过他这种有钱有势的人。
张明的话让我陷入了片刻的沉默。
目前并不能确定他说的是真是假,但我感受到了他的绝望。
至于作案经过很简单,那天张明给工头下跪讨薪,却得到了工头的羞辱。
回去之后的张明越想越气,趁着夜色来到工头的必经之路上,用锤子砸死了他。
曾经的张明靠着手里的锤子,一锤一锤敲出整个家庭的开支。
而此刻锤子染上鲜血,不得不说也是一种讽刺。
审讯到最后,张明问了我一个问题。
警官,我这种情况,还能拿到工钱吗?
我叹了口气,没有说话,张明一脸黯然地低下头。
审讯结束,我久久没有起身,只觉得莫名的悲哀。
但将案情彻底调查清楚是我的职责。
我调查了张明和工头的详细资料,等待着法医那边的尸检结果。
这些都是结案的重要证据。
尸检结果显示,工头的死因为钝器击打后脑,凶器大概率是羊角锤一类的东西。
在张明的落脚处也找到了那柄羊角锤,上面有血迹,是工头的血。
和张明说的完全符合,看来张明并没有说假话。
至于工头,站在普通人的立场上,只能说他死得不冤。
故意拖欠工资,自己挥金如土,雇佣打手威胁讨债的民工。
面对劳动部门和法院的调解,一拖再拖,甚至转移名下资产。
翻开张明的资料,让我的心情更加沉重。
张明肺癌晚期,妻子哮喘,女儿即将上大学。
怪不得他说是救命的钱。
几万块对于工头来说,可能一晚上就挥霍一空,却够张明一家生活很久。
2
两天后,有人来探视张明。
一个稚气未脱的女孩,扎着麻花辫,红着眼眶,一脸倦容。
眉眼之间依稀能看见张明的影子,我猜测她应该是张明的女儿。
我带女孩去见张明,短短的一段距离,女孩小心翼翼,一直咬着嘴唇。
我眼角的余光看着她数次欲言又止。
来到地方,我大喊了一声。
张明
随即又觉得不妥,立即压低了声音。
有人来看你了。
张明看着女孩,瞪大了双眼,身体不停地颤抖。
女孩隔着栏杆,大喊了一声爸。
我抬头看了看监控摄像头,快步离开,来到旁边的房间里。
父慈女孝的场面,看着有些残忍。
我心里有些佩服这个姑娘,刚刚高考完,孤身一人跨越近两千公里。
因为母亲身体不好,因为不相信父亲杀人。
接到消息之后,她立即出发,坐的是最便宜的火车。
我看着监控画面里的父女二人声泪俱下,心里不是滋味。
从警这么多年,见惯了人间惨剧,仍然不能不被触动。
就在我感慨的时候,监控里传来了张明女儿的声音。
爸,咱找个律师吧。
要花钱吗?要花多少钱?
随即张明摇了摇头。
算了,不折腾了,老话说杀人偿命,只要你跟你妈好好的,我就放心了。
张明的女儿突然抓住了他的手。
爸,你不用担心钱,妈说家里有钱了。
张明突然咳嗽了一声,加重了语气。
丫头,咱家没钱,那是你妈在安慰你,以后家里就靠你了。
探视的时间快到了,我出来提醒他们。
张明红着眼眶,凝视着女儿。
丫头,爸对不起你们,以后你要好好念书,照顾好你妈。
女孩没有说话,拼命地点头。
张明被送回房间,我带着女孩出去。
警察叔叔,我爸会被判死刑吗?
我在心里斟酌了一下。
虽然你爸他是故意杀人,但事出有因,且他认罪态度良好,应该会从轻判罚。
说完这句话之后,我又补上一句。
回去之后好好念书,好好生活。
送走步履沉重的女孩,我转头又找到张明。
后悔吗?
张明苦笑着点点头,又摇摇头。
以后只要涉及到政审,她都通过不了。
我不指望那些,只要她念完大学,平平安安就好。
短短的几句话,让我确定了一个事实,张明现在并不担心家里的开支。
这与我们查到的东西并不吻合。
张明的收入是家里唯一的经济来源。
工头拖欠工资,张明即将面临牢狱之灾。
对于他的家庭来说,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。
但通过他和他女儿的交流,张明对此没有丝毫提及。
当她的女儿提到家里有钱时,张明的话颇有一种欲盖弥彰的味道。
3
想到这里,我赶紧让人去查张明的通话记录,以及他和他妻子的银行流水。
根据调查结果显示,张明在自首前和一个没有备注名字的号码通过电话。
通话时长两个多小时。
在他自首的第二天,他妻子的账户上多了一笔 10 万的转账。
通过银行得知,转账的人叫孙平安。
这些东西证实了这件案子并没有张明描述的那么简单。
其中显然另有隐情。
办案的兴奋在我心中升起,但随之而来的是新的疑惑。
和张明通话的是谁?为什么会聊这么久?孙平安又是谁?他为什么转账?
带着这些问题,我再次提审了张明。
张明,孙平安是谁?是不是他雇你杀人?
张明一脸茫然,似乎没反应过来。
警官,我不认识这个人。
看着张明这足以写进教科书的演技,我重重地拍了下桌子。
那他为什么会给你转账?张明你还在隐瞒什么?
警官你们是不是搞错了?我真不认识他。
我死死地盯着张明的脸,他迎上我的目光,没有丝毫心虚的表现。
要么张明是真的不认识孙平安,要么就是他的心理素质太强了。
我决定换个方向。
自首前,跟你通话的是谁?这个你总知道吧。
张明的回答再次出乎我的意料。
我只知道他叫不二,是个作家。
你们怎么认识的?
一个建筑工人,一个作家,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职业,为什么会产生交集?
我和他算不上认识。
张明的回答再次让我意外,不认识的人为什么会通话这么久?还是在那个特殊的时间点。
杀了人之后,你为什么会给他打电话?你们聊了什么?
按照张明所说,他和不二是群友,他们同在一个抗癌互助群。
不二曾经在群里发过消息,声称自己是一名作家,可以有偿征集大家的故事作为灵感。
一开始我只是把这则消息当个笑话,我一个出苦力的怎么会有作家需要的东西。直到诊断结果摆在我眼前,我知道自己活不长了。那天我下跪要钱被工头辱骂之后,我就不想活了。但我的老婆孩子得活。我给不二打电话,说的就是这些。
你就这么相信一个陌生人?如果他骗你呢?
警官,我还有什么办法吗?
人在绝路上,哪怕只是萤火虫的光,都会紧紧抓住。
当然,张明的这些说辞中有很多漏洞,接下来我要传唤不二。
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,孙平安是不是不二?
4
我用官方电话拨通了不二的号码。
这里是市公安局,发现你与一桩故意杀人案有关,请立即来警局接受调查。
电话那头传来一个年轻的声音。
警官好,是张明的案子吧,我现在人在外地,不能立即赶回去,您想问什么尽管问。
不二的爽快让我有些诧异,似乎早已经预料到此刻的情形。
你近期是不是给张明的家人转过一笔钱?
对,转了十万。
不二果然是孙平安,不二是他的笔名。
他的故事这么值钱吗?
我们同病相怜,能帮自然就帮一下。再说在我眼里,他是英雄。
按照不二的意思,他先给张明的家里转账十万,稿费如果没有超过十万,就是一口价。如果超过十万,超过的部分平分。
你既然知道他要杀人,为什么不阻止他或者报警?
他杀了人之后我才知道,警官,这样不犯法吧?
一番询问过后,并没有发现什么破绽,不二不愧是作家,逻辑清晰。
最后,想问一个跟案情无关的问题。你为什么会取这个笔名?
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。
既是不当第二,又是独一无二。
从他的解释中,我突然理解了他为什么要购买故事素材。
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。
谢谢你的配合,有时间我会拜读你的大作。
挂断电话之后,我在脑海中仔细回顾了一遍张明和不二的口供。
两个从来没见过面的人,居然会产生如此奇妙的联系。
我再次调查了张明,确定他和不二在此之前从未有过交集。
整件案子清晰明了,凶手的杀人动机、凶器、口供、尸检报告形成了完整的证据链。
一切严丝合缝。
梳理清楚后,我让徒弟撰写案情报告。
我在一旁搜索着不二的作品,最新的一篇文章数据火爆,写的正是张明的故事。
很多评论都在关心着张明的结局,他们不认为张明是坏人,纷纷为他叫冤。
我给文章点了个赞,顺便关注了不二。
看着徒弟正埋头撰写报告,不知为何,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个扎着麻花辫的身影。
张明的事情告一段落,后面移交法院审判。
我空闲了两天,向徒弟传授从警的经验。
顺便调查了一番张明口中的抗癌互助群的消息,里面大概有三四十号人,全部是癌症患者。
聊天记录都是一些互相鼓励安慰的话以及一些偏方。
5
这期间有一条新闻突然窜上热搜,热度居高不下。
当红明星郝玉死在片场。
连我身边的年轻同事都在讨论,很为他感到惋惜。
那天他们正在谈论这条新闻,分局的同事打来电话,有一个案子要移交到市局。
我和同事们严阵以待。
不久之后,分局押送来一个人。
一个年轻的男人,看上去有些瘦弱,脸上泛着不健康的苍白。
正是他杀了郝玉。
由于郝玉人气高,社会影响很不好,分局那边压力较大,希望由市局收尾。
我看了分局同事整理好的口供和卷宗。
我才发觉这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,更是一幕现实的惨剧。
犯罪嫌疑人叫贾青,长期遭受郝玉的欺压,一直忍气吞声。
怒而杀人的理由是郝玉要在对手戏中故意打断他的腿,他忍不下去了。
杀完人之后选择自首。
看完卷宗,我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。
贾青的经历似乎和张明很相像。
我又翻回去着重看了贾青的个人资料,他身患癌症,家里只剩下母亲。
我看着卷宗上的口供,陷入沉思。
这时手机上弹出一条消息,不二又有新文章发布。
我点开文章,点击量数以万计。
内容正是贾青的故事,与卷宗里的内容相差无几。
我在屏幕上不停地滑动,看到评论区里乌烟瘴气。
郝玉的粉丝和同情贾青的人在评论区骂成一片,甚至蔓延到不二身上,怀疑他是凶手的同谋。
但分局同事显然并没有意识到不二的存在。
随即我拨打了不二的电话,确定这件案子他是否参与。
得到了肯定的回答。
不知道为什么,此刻我迫切地想见不二一面,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人。
我决定去见一见不二。
我再次拨通他的电话,约他见一面。
洪警官,请问您是以警察的身份还是以读者的身份呢?
有什么区别吗?
您若是穿上警服,我必须和您见面。若您是读者,我们就不必见面了。
按照不二的意思,作家要保持神秘,读者只需要享受他的文字就好。
而配合警察是他的义务。
我想了想,说了这样的一句话。
我是个穿着警服的普通读者。
虽然他没有违法乱纪,但他的行为已经对案情造成了干扰,并且谁也无法预料他为了收集素材会不会走上岔路。
见他也是想给他一个忠告。
见面的时间约在两天后的下午三点,西二环边上的一个茶馆,那天正好是周六。